Monday, March 1, 2004

Can Fiscal Balance be Restored in 2008-09?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axation, Vol. 8 No. 1, Spring 2004, 88-91)

Sunday, March 2, 2003

The Incredible 2003/04 Budge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axation, Vol. 7 No. 1, Spring 2003, 67-73

Reprinted from HKCER Letters, Vol. 74, May-August 2003 at http://www.hku.hk/hkcer/articles/v74/sching.htm)

Wednesday, March 13, 2002

開源不足 財赤難解

政府預測本年度財赤為656億元,數字之巨,前所未有。如何解決這個龐大赤字的問題,自然成為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首份財政預算案的重點。其實,解決財赤的辦法不開開源和節流,讓我們先看看梁先生怎樣節流。

未能反映市場薪酬變化


預算案中最重要的節流措施是削減公務員的薪酬,預告減幅為4.75%。有趣的是政府強調這只是一個假設的數字,實際的數字還要待私人機構薪酬趨勢調查有了結果才能定斷。在現時的經濟情況下,公務員薪酬明顯地優於私人機構。大部分市民認為公務員應該減薪。公務員應否減薪是一個比較表面的問題,更基本的問題是為甚麼公務員薪酬會高於私人機構?

公務員薪酬的調整一貫基於私人機構薪酬調整,如果調查的結果是私人機構加薪5%,政府便相應地提高公務員的薪酬。問題是在經濟暢旺時,私人機構不止加薪,還增加招聘。相反地,在經濟不景時,私人機構會減薪裁員,公務員卻不必擔心被裁掉。這令到調查結果在好景時,往往低估了薪酬的實際加幅,而在不景時反而高估了實際加幅。

可考慮部門私營化


這個調查其實不能正確地反映市場薪酬的變化。梁先生說公務員薪酬的實際減幅會按照原來的機制決定,我覺得他沒有捉到問題的中心。政府應該檢討公務員薪酬調整的機制,我建議加入失業率來決定調整幅度。如果失業率下降,公務員薪酬的加幅應高於調查結果。失業率上升的話,加幅便應較結果為低,這樣才可以解決基本的問題。

其他的節流措施包括精簡架構和人手,增加外判。這些措施雖無新意,但勝在實用,能提高效率,應該多做。政府同時也可考慮,把一些部門私營化,如郵政署、水務署。

在開源方面,預算案並沒有提出重大而具體的措施,只提出加葡萄酒稅、減免稅煙酒額、開徵邊境建設稅,富爭議性的銷售稅和足球賭博稅只是輕輕一提,讓人摸不着政府的意向。

稅基愈闊未必好

我個人反對開徵銷售稅,除了一般的反對意見外,如行政費高、稅制變得複雜、累退性,銷售稅的最大問題是它的稅基比其他稅種要闊。透過銷售稅,政府很容易便能增加稅收,減低控制開支的積極性,其實,闊稅基是銷售稅的一大特點,人所共知。政府先成立一個廣闊稅基委員會,然後再由委員會建議開徵銷售稅,多此一舉。為甚麼政府不研究怎樣的稅制才是最符合香港的(經濟)利益?我不認為稅基愈闊愈好。

較可取得開源方法是減個人免稅額(香港的納稅人數目太少和大部分的納稅人繳稅過低),加利得稅,和開徵足球賭博稅。賭馬可以合法,賭波為何不能?事實上,賭波比賭馬更全球性,而互聯網已甚為普及,有效打擊非法賭波簡直難若登天。

預算案還提及不少利民紓困的措施,如寬免差餉、寬免水費、排污費、免受商業登記費用。在龐大的赤字下,維持以往的水平已經很足夠,更高和更多是不必的。

整體上,這份預算案提出清晰而正確的目標,我希望香港的赤字問題能夠如期解決。

(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02-03-13)

Saturday, March 2, 2002

The 2002/03 Budget: A Critical Review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axation, Vol. 6 No. 1, Spring 2002, 69-73)

Friday, March 2, 2001

Has the Budget Addressed the Deficit Proble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axation, Vol. 5 No. 1, Spring 2001, 71-75)

Thursday, December 21, 2000

要用者自付 先還市民選擇權

特區政府近日積極地向立法會重提多項加費申請,所持理據有三:一、政府已經凍結收費兩年;二、今年財赤預期高達一百一十億元;三、加價減少補貼,符合用者自付原則,先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理據是否合理。

為財赤加價 理由不足

過去兩年,香港持續通縮。政府在通縮下只是凍結收費,沒有減費,而在通脹重現時立即加費,道理何在?百億財赤雖然龐大,卻是非結構性的,即不十分嚴重。單以財赤問題提出加價,理由不充分。最後的理由基於用者自付原則,最是合理。我基本上認同這個原則,但覺得並不完整,需要修訂。

用者自付指非民生服務

用者自付是指「非民生」服務的經費不應該由政府補貼,這些服務的收費應該增加,直到收支平衡。這個原則有一大問題,就是如何保證經費符合成本效益?怎樣界定非民生服務也有一個問題,政治的問題,卻是次要的。所有政府服務,無論是民生或非民生,也應該符合成本效益。

如果經費不符合成本效益,要市民負擔全部經費是不合理的,東江水便是一個好例子。政府每年花二十億元購買東江水,東江水的水質常遭詬病,令政府要貨款二十億元予粵海企業改善水質,水質能否改善尚是未知之數。

提高成本效益 要裏應外合


另一方面,政府高估市民食水要求,但礙於與粵海的合約限制,不能減少輸入東江水。只好把過剩的食水排入大海,非常浪費。難道市民要承擔這些行為失誤造成的損失?這些損失由政府補貼也是不妥的,這只是將問題轉嫁到納稅人身上。現在,讓我們探討如何提高成本效益。

政府已經開始嘗試提高成本效益,包括凍薪、減起薪點,讓一些公務員自願離職。這些都是好方法,卻嫌不夠徹底全面。除了單靠內部改革外,政府亦應利用市場力量,把一些服務,如郵政服務公司化,同時引入競爭,還市民一個選擇權。裏應外合,才能事半功倍。

不可競爭 便公司化

當然,不是所有可公司化的服務也可引入競爭,如食水供應,這些服務也應該公司化。公司化的好處是提高問責性和令運作更具彈性。公司化後,公司的決策人要向股東負責。如決策人犯嚴重過失,令到公司受損,股東有權撤換決策人。在營運方面,增聘或削減人手可隨市場需求而定,增薪多少可看員工表現,不必跟從政府編制。和其他公用事業一樣,這些公司也須受政府監管。政府也應該提高監管的透明度,讓立法會和公眾監管政府是否有效地監管公共事業。

另一些服務,如簽發護照,是不可以公司化的。 政府應該增加這服務經費的透明度,列出各主要部分,如薪金、租金的比重。讓審計處,立法會、公眾作出有效監管,提高負責官員的問責性亦很重要。

用者自付是一個合理原則,但並不是沒有條件的。請政府還市民一個選擇權,或一個知情權〔從而做出有效監管,提高問責性〕,這樣才可以令市民覺得付得起所。

(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00-12-21)

Friday, December 15, 2000

減免稅額 擴闊稅基

特區政府最近預測財政赤字達一百一十億元。原因是地鐵上市價比預期低,令政府少收五十億元。

香港政府一向奉行審慎理財原則,百億財赤簡直是極為罕見,問題似乎十分嚴重。與此同時政府向立法會申請增加幾項非民主收費全遭否決,其中一項是麻雀館牌費。財赤問題明顯地被政治化,問題變得更複雜,究竟百億財赤是否真的很嚴重?

這個問題的大前提是,百億財赤是否一個結構性赤字,甚麼是結構性財赤?簡單來說,如果百億元不單止是今年的財赤,亦是明年、後年和以後的財赤,這便是結構性問題。反之,如果百億財赤只是今年的問題,自明年起政府財政回復平衡或有盈餘,這便是非結構性的。

根據政府的初步預測,財赤問題自下財政年度起將有所改善,一連三個財政年度均會有盈餘。這些數據顯示百億財赤是非結構性問題。要指出的一點是這些只是預測數據,不一定準確。要斷定財赤是否一個結構性問題,恐怕要多等幾年,蒐集多些真實數據。在沒有完整數據前,讓我做出一點分析。我的結論是財赤問題是非結構性的,原因有三。

減稅導致財赤 屬非結構性

(一)經濟復甦與財赤改善

政府最近指出經濟復甦比預期理想,經濟增長由原先估計的百分之五,上調至百分之十(保守估計)。高增長令庫房收入增加,由其是入息稅收和利得稅收。上一段引述的數據並未反映應這個新的經濟增長數據。如果考慮了這個數據,下三個財政年度的盈餘應該會更高。(注:今年度的經濟增長不會改善今年度的財赤,因為今年的的入息稅和利得稅是在上年度已定。)

(二)免稅額與通脹/縮脫節

政府在金融風暴後為了紓解民困,實施多項稅務優惠。其中最重要一項是提高個人入息稅免稅額,令到不少上班一族脫離稅網,亦減輕了還要繳稅一群的負擔。金融風暴後是非常時期,這些措施在當時實行自然無可厚非。

現在經濟開始復甦,便應該改變這些做法。一般來說,免稅額應跟從通脹/縮調整。在通縮時,應該減少免稅額,而不是如政府般提高免稅額。當然,在金融風暴後減免稅額是否在政治上可行是一大疑問,而免稅額已被提高是不爭的事實。減稅引至赤字出現,但這是非結構性的。

政府現在可做的事,利用將來的通脹修正這個差別。可以是在通脹下不加免稅額,也可以是把免稅額的增幅設在通脹率下。採用哪個辦法,取決於當時的政治氣候。

(三)經濟轉形與財政結構轉變

香港正在經濟轉形,有些人相信這會令到政府財政出現結構性轉變。(注:這次轉形由互聯網帶動)我要指出的是,經濟轉型未必對政府財政有結構性影響。第一,香港多年來經歷了多次經濟轉形,稅制一向以不變應萬變,財赤不見得是一個問題。

開徵銷售稅 還未時候

第二,這次經濟轉型最受影響是一群普通技術和非常技術的中年男性工人。如何解決他們的失業問題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這個問題對稅收影響極小,只要政府不以消極方法,如提供綜援,來幫助他們,對整體財政便不會有結構性的影響。第三,樓市轉形令土地收入減少。

樓市疲弱減少政府的土地收入。但香港的地價依然十分高,較低的土地收入減少財政盈餘,未至於令到結構性財赤出現。

有沒有結構性財赤下,稅制應該怎樣改變?引入銷售稅是重大轉變,目前沒有足夠理據支持這樣做。當然,引入銷售稅可擴闊稅基。香港現時只是略多於三分之一受薪人是繳交入息稅,其中大概百分之八承擔六成稅款。稅基狹窄的確是一個問題,但銷售稅不是唯一可解決問題的途徑。正如上問題提出,如果免稅額的增幅少與通脹率,更多的受薪人士將會被納入稅網,稅基便得以擴闊。

(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0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