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5, 2013

取消勾地不智 樓市後患堪憂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月27日宣讀梁振英政府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在《預算案》的第二段,曾俊華已開宗明義地表明他是為特首梁振英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內的「一系列涉及六百億元的新政策……提供財政資源,作出全面配合。」

政府面對現實 勾地名存實亡


《施政報告》的一大重點是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預算案》作出相應的配合,其中的一個例子是:「在二零一三/一四年度賣地計劃中,我們納入四十六幅住宅土地,總共可供興建約一萬三千六百個單位,其中二十八幅是新增土地。」(見《預算案》第一百段。)

在《預算案》公布後僅僅一天,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突然宣布取消勾地制度,改為由政府主動出售全部土地。陳茂波指出:「自從政府二零一零年引入政府 主動賣地機制,實際上已取回政府土地供應的主導權。事實上,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及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度,政府售出共五十一幅住宅用地,其中由發展商勾出的只 有三幅,政府主動出售的佔四十八幅,超過九成。」


陳茂波所指的「政府主動賣地機制」其實由曾俊華在《2010/11財政預算案》引入,曾俊華當時是這樣說:「在出售政府土地方面,我們認為應維 持以市場主導的勾地表為主要制度,同時亦推行優化措施……會在勾地表內指定數幅市區住宅用地,如未被成功勾出,政府會在未來兩年因應情況安排作公開拍賣或 招標。」(見《2010/11財政預算案》第二十六段。)


曾俊華在往後的兩份《預算案》,即《2011/12財政預算案》和《2012/13財政預算案》,繼續宣稱勾地表為主要賣地制度。

港府後知後覺 勢增樓市震盪


在2010年引入「主動賣地機制」時,記者已立刻質疑會否令到勾地制度名存實亡。本着鍥而不捨精神,記者在過去三年重複追問勾地制度是否名存實亡。事實勝於「語言偽術」,政府終於由陳茂波承認,記者是對的,曾俊華是錯的。


我無意討好記者,更加不是針對曾俊華。我只是想借這一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任何人要求政府在變幻莫測的樓市(或其他大幅波動的投資市場)先知先覺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政府通常是不知不覺,而最多是後知後覺。
 

取消以市場主導的勾地制度是否明智?我們要考慮以下的情況:樓市泡沫終有一天會爆破。

現在全部土地改為由政府主動出售,到將來樓市泡沫爆破時,我相信政府起初會無動於衷,繼續主動冷卻樓市,加劇樓價下跌,直至樓市明顯崩潰時,才後知後覺,變為主動救市。
 

改善勾地制 真正市場主導
 

取消勾地制度不會令到政府變得先知先覺,無濟於事。反而政府應該要研究如何完善勾地制度,才可以避免因不知不覺、後知後覺而犯錯,糊裏糊塗地取消勾地制度是不智之舉。

那保留勾地制度就可以令政府先知先覺嗎?單單保留勾地制度是不足夠的,因為勾地制度有缺陷。我們首先要認清勾地制度的缺陷是甚麼,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提出解決辦法,完善勾地制度,使它成為一個真正以市場主導的賣地制度,政府便可以免於落後形勢。


如果政府有心提供足夠而不過多的土地給市場,便要盡力完善勾地制度,解決方法可以參考以下的文章:


Ching, Stephen, "Unlocking the Winner's Curse in the Application List System", HKCER Letters, Vol. 85, January-March 2006


程騰歡,「完善勾地制 勝恢復賣地」,香港經濟日報,2011年04月18日


Wong, Richard, "How the Application List System Becomes the Winner's Curse", YC Richard Wong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K and China, 2012-11-01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2013-03-05http://www.hket.com/eti/article/1067cf00-0cf1-442b-8435-d0506f07f076-48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