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 2004

An Alternative to Abolishing Estate Dut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axation, Vol. 8 No. 3, Autumn 2004, 75-80)

Thursday, July 1, 2004

Saturday, May 1, 2004

GST and Government Bond

 See full article at http://www.hku.hk/hkcer/articles/v79/stephenching.ht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HKCER Letters, Vol. 79, May-June 2004)

Thursday, April 1, 2004

讓紫砂茶壺重積茶垢—評唐英年首份財政預算案

香港將來的商品及服務稅可奉行「中性稅收」原則,即商品及服務稅的稅收完全來減低直接稅,令整體稅收不會増加。政府以發債提高運用資金的靈活性無可厚非,加上現時息口低企,無疑是發債的良好時機。

唐英年在他的首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甚有創意的自訂車牌號碼(不多於八個英文字母或數字的組合)。唐英年沒有為這份預算案命題,我便以自訂車牌GSTnBOND概括這份無題預算案。GSTnBOND就是商品及服務稅(Goods and Services Tax)加政府債券(government BONDs)。我認為,這兩方面是這份預算案中最值得探討的。引入商品及服務稅與否,在香港久經激辯,至今仍極具爭議,因此還未定案。另外,這份預算案提出於2004-05年度發行少於二百億港元的政府債券,而香港政府過往絕少舉債。

將無本生利的主意加以發揮

自訂車牌計劃是個雙贏的計劃,它既可為車主在現行車牌制度下提供另一選擇,亦可為政府庫房帶來額外收入。這計劃大大増加新車牌號碼的選擇,車主可先選出心目中的理想車牌,然後透過競投爭奪,價高者得。這計劃可説是無本生利,政府預料可為庫房每年創造七千萬港元收入,看來是頗合理的估計。雖然這計劃不是全贏的,如獎券基金和現有特別車牌的牌主便會受到影響,但不算嚴重。政府可為自訂車牌設下底價,盡量降低影響。

政府不妨將這無本生利的主意加以發揮,例如參考私人發展商分拆物業和出售物業命名權的做法,出售一些政府物業的命名權,甚至是一些基建或新街道的命名權。香港的城市範圍仍在擴展,新街道續有出現,相信可為政府帶來可觀收入。但舊街道命名權卻不宜出售,因為改街名會引起諸多不便。在出售這些命名權時,政府可考慮將部分收入撥作慈善用途,達至全贏。我相信還有其他更好的主意,如果政府能夠繼續發掘,財赤問題定能提早解決。

這份預算案提出進一步研究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主要理據之一是商品及服務稅能擴闊稅基,穩定政府收入。雖然很多人認為稅基愈闊愈好,我卻不以為然。我認為公共政策策應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依歸,而稅基愈闊不一定對整體社會愈有利。

曾幾何時,各國貨幣政策都獨立於行政機關。在這制度下,印鈔是支付政府開支的途徑之一,行政機關可透過多印鈔票支付額外開支。結果令財政紀律鬆散,政府規模過度膨脹,侵蝕更有效率和更具活力的私人市場,窒礙經濟増長。另一方面,濫發鈔票造成嚴重通貨膨脹,民不聊生,是名副其實的「通脹稅」。「通脹稅」的稅基最闊,幾乎是全面的。基本上,所有人的實質財富會一律按通脹率減少,因此它也很公平。這痛苦的通脹經驗,令各國都欲除之而後快。為免重蹈覆轍,現在大多數國家的貨幣政策都獨立於行政機關,印鈔從此不再是政府的財源。由此可見,稅基愈闊不一定愈好,這是我一向反對以擴闊稅基為由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的原因。
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無可避免嗎?

這份預算案提出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的另一理據是其他國家已相繼開徵,香港是目前惟一例外的發達地區。首先,開徵的稅種與其他國家不同,這本身不是經濟問題,香港的經濟制度還有其他很獨特之處,如「一國兩幣」。難道我們會因為「一國兩幣」獨一無二而取消港幣嗎?這份預算案點出的真正問題,是其他國家以商品及服務稅的稅收來減少直接稅,如利得稅和薪俸稅,藉以吸引資金和人才。如此一來,香港的低稅率便沒有從前般吸引。要保持香港的競爭力,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無可避免。但究竟香港應否開徵商品及服務稅呢?

上文指出,商品及服務稅的根本問題是提供了一個便利的財源,令財政紀律鬆散,政府規模過度膨脹。因此,如何防止政府濫徵商品及服務稅是問題的癥結。政府當然可以承諾不濫用這一新稅種,但就算政府真誠宣誓,也難以抵抗將來各種政治壓力和一個便利的財源的誘惑,最終以増加商品及服務稅來滿足各方的政治訴求,所以簡單的承諾是行不通的。這也説明為甚麼商品及服務稅就像毒品,政府很容易會吸上癮的。

要解決這問題,便要從機制著手。我建議香港將來的商品及服務稅奉行「中性稅收」原則,即商品及服務稅的稅收完全用來減低直接稅,令整體稅收不會増加。在這原則下,商品及服務稅既可用來應付國際稅務競爭,亦不會淪為一個便利的財源,破壞香港稅制的優點。

香港財政政策另一傳統優點是奉行盈餘預算案,財政儲備一向充足,不需亦絕少舉債。但財赤問題已困擾特區多年,財政儲備已跌至僅多於一年的政府支出。這份預算案提出於2004-05年度發行少於二百億港元的政府債券,理據有二:其一,發債能増加政府運用資金的靈活性,有利投資基建和避免廉售政府資產;其二,發債能幫助發展香港的債券市場。

以發債提高運用資金的靈活性無可厚非,加上現時息口低企,無疑是發債的良好時機。至於發債對發展香港債市的幫助,我卻覺得十分有限。幾年前美國政府出現巨額財政盈餘,大量贖回政府債券,對美國債市的影響立竿見影。如果政府要發展香港債市,必須大量和持續發債,而這卻是捨本逐末的。

總的來説,我還是喜歡這份強調休養生息的預算案。「李木匠」(李瑞環)曾經寄語港人不要把紫砂茶壺的茶垢洗掉,我想休養生息的意思,便是讓這茶壺的茶垢又再積起來吧?

(原載《明報月刊》第39卷第4期 2004年4月號 總460期)

Monday, March 1, 2004

Can Fiscal Balance be Restored in 2008-09?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axation, Vol. 8 No. 1, Spring 2004,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