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0, 1998

解開招標中的「勝利者咒」

近日政府連續以低價出售兩幅土地,以招標形式的賣地手法受到各方面的嚴厲批評。馬鞍山的酒店地皮更被稱以不及市價兩成售出,市民對政府的判斷力開始失去信心。記得不久前政府以不希望樓價大跌為理由,彈性處理賣地安排,其中一項是把土地拍賣轉為招標。如今招標的結果是地價大跌,幸好樓價沒有即時下瀉,卻顯示了政府做事力不從心。

我不想加入批評政府的隊伍,但看到香港全賴健全的銀行體制,才能險渡亞洲金融風暴。如果樓價再下跌,銀行的按揭貸款便會失去保障,那時候,香港不倒的神話能否延續很難説。我這裏以經濟學的競投理論分析目前的情況,以供參考之用。

拍賣和招標的微妙差別

競投制度主要分為兩類:(一)拍賣和(二)招標。兩種也是常被採用的方法,孰優孰劣,很難一概而論。他們的分別是在拍賣過程中,競投者的出價是完全公開,但在招標下,競投者是沒有需要亦不會公開他們的出價。所以拍賣是更具體被形容為公開拍賣。政府卻一律把拍賣和招標冠以公開,實有誤導之嫌。我們要堅持這個分別,不是為了咬文嚼字,而是要明白箇中道理。

發展商買入土地是一項投資,投資就一定有風險,主要的風險是未來樓價或租金的波動。發展商會盡法減低這些風險,其中的一個辦法是收集市場信息。市場信息無所不有、千變萬化。很難想像一個發展商可以完全掌握所有信息,每一個發展商的信息也有差別。公開拍賣的好處是把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反映在出價上。競投者可從對手的出價得悉對方的信息,從而更準確地釐定價格。

反觀招標制度,發展商只能根據他們不完整的信息,定價、出價自然審慎和較低。招標是價高者得的,要成功投得土地便要付出最高的價錢,但最高價往往是受到不完整信息所誤導,最高很可能亦是過高。這就是競投理論著名概念「勝利者咒」(winner's curse)。勝利者咒令到發展商更審慎、出價更低。

擔心拖跨樓市和銀行

現在就不難理解馬鞍山的酒店地皮成交價為何如此低:(一)地產成交量驟降。業主普遍認為現價過低,買家卻覺得過高,二手市價失去指標作用;(二)馬鞍山地皮只限作酒店用途,無先例可援;(三)地皮下有溶泂,建築費難以估計;(四)酒店不像住宅可作分散預售。在嚴重缺乏信息和沒有效減低風險的安排下,超低價的招標結果不足為奇。

如果政府堅持在地產市道極不明朗時繼續用招標形式賣地,我擔心的不是庫房的收入、不是政府要納稅人付鈔請客,而是地價進一步拖低樓價,進而從銀行體制傳染還未復原的香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