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7, 2018

行差踏正:Richard Thaler的Misbehaving

剛剛獲贈Richard Thaler近年的書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下簡稱Misbehaving)。Thaler創立、發展和推動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令行為經濟學成為主流經濟學一部分。他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全面,去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謂實至名歸。在Misbehaving一書,Thaler以故事形式講述他的職業生涯,當中涉及很多人和事,可讀性很高。同時,Thaler藉此介紹行為經濟學如何演變,讓讀者對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有更全面認識。如果讀者對行為經濟學有興趣,這書不失為入門首選。

行為經濟學 務求令經濟學更客觀

全書共33章(不計總結),分為八大部分。在第一部分,Thaler回憶他首先察覺到傳統經濟學不能解釋一些常見行為,還逐點列出這些行為(詳見Misbehaving第2章;註1)。傳統經濟學假設「人皆理性」,但實際上人卻是非完全理性,所以有些行為是不能以理性解釋。由此可見,傳統經濟學並非絕對客觀(「人皆理性」是經濟學家的主觀假設),而行為經濟學基於實際行為,務求令經濟學更加客觀。

為尋找出路,Thaler開始涉足心理學,認識到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註2)。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為Thaler提供答案,解釋到不少非完全理性行為。自此之後,「前景理論」成為行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另一方面,Thaler亦向Charles Plott和Vernon Smith(註3)學習,探索如何以實驗方法研究非完全理性行為(註4)。行為經濟學開始成形。

書的第二部分是關於「心理會計」(mental accounting)。Thaler發現「心理會計」可以用來解釋一些「奇怪」行為,例如多數紅酒收藏者的行為。由於他們購買的紅酒不會即時飲用,他們買酒時花的錢不會當作消費,而是當作投資。經過一段時間後,紅酒升值,他們覺得當初購入的紅酒相當超值,現在飲用更可省回差價!這些「奇怪」行為不能以理性角度理解。紅酒升值後,理性的人應該明白其飲用代價/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增加,所以飲用升值後的紅酒要付出更高代價,而不是省錢。此部分還有其他「奇怪」行為,可以用「心理會計」理解。

「心理會計」也可用來補救「前景理論」一個不足之處。根據「前景理論」,當有損失時,人會變得冒險,但這卻和實際行為略有出入。實際上,損失不一定鼓勵冒險行為,因為如果冒險也不可能挽回損失,人還是選擇不冒險。「心理會計」指出,除了損失外,「可挽回損失」是冒險的另一個前提。

憑着「前景理論」和「心理會計」,Thaler已可解釋不少「奇怪」行為;但「前景理論」和「心理會計」還未能解釋所有「奇怪」行為,如「不能自已」(self-control problems)。很多人知道健康飲食的好處,把控制飲食定為目標;但他們往往抵受不住「邪惡」食物的誘惑,在點單時,選取不健康食物。這些行為被理性的人視為「奇怪」,因理性的人可以絕對控制自己。「不能自已」是Misbehaving第三部分的主題。

和「不能自已」相關的另一「奇怪」行為是「堅持不到」(time inconsistency)。理性的人目光遠大、計劃周詳,妥善安排未來一切。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們只需按計劃行事,堅持到底絕無問題,因一切已盡在掌握中。Thaler覺得「堅持不到」雖然「奇怪」,但實在存在,因人往往比自己的想像沒耐性,即他們高估自己的耐性(present bias)。

要解釋「堅持不到」,最簡單的行為經濟學模型是假設時間只分為現在和未來,而未來是不分「不久未來」和「較遠未來」。首先,「等一會」(即由現在等到「不久未來」)需要耐性。在此模型下,人高估自己的耐性,誤以為「等多一會」(即由現在等到「較遠未來」)和「等一會」需要同樣的耐性(即如果他們不介意「等一會」,他們也不介意「等多一會」)。假設他們在開始時決定等到「較遠未來」,而當他們等到「不久未來」時,方發覺要再「等一會」才到「較遠未來」(即需要更多耐性),此時他們或會失去耐性、堅持不到,不再等到「較遠未來」。

由於篇幅有限,我在此略過Misbehaving的其餘部分(也不想影響有心閱讀整本書的讀者)。其餘部分有更精彩的內容,如第17章講述行為經濟學家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派1985年在芝加哥大學的歷史性辯論;也有更重要的內容,如第六部分講述行為金融學,指出「奇怪」行為在金融業也很普遍,當中涉及重大交易和精明專業人士。

憑着正確堅持 最後贏取諾獎

Thaler堅持經濟學研究要根據事實,觀察到不少實際行為是非完全理性的。他的堅持令很多經濟學家尷尬,繼而批評他,指他行差踏錯、不務正業。如果他當初隨波逐流,行為經濟學便沒有今天,也沒有那麼多事實,證明「奇怪」行為普遍存在。最後,事實勝於雄辯,Thaler成功地把行為經濟學變為主流的一部分。從前,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Thaler「行差」,但他卻沒有「踏錯」,憑着正確的堅持,他創立行為經濟學,一步一步把它發展下來和推動更多行為經濟學家加入他的行列,最後贏取諾貝爾經濟學獎,故事鼓舞人心。

註1:當時他還在羅城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念經濟學博士,是母校一位傑出校友

註2:Kahneman和Tversky是心理學家;Kahneman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很可惜,Tversky已於1996年去世)

註3:Smith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另一位得主,他是經濟學家

註4:實驗是一種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來研究理性行為,所以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 economics)並不等同行為經濟學


(刊於明報2018年4月16日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416/s00012/15238154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