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8, 2011

完善勾地制 勝恢復賣地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4月13日宣佈,政府將於本年4至6月期間主動拍賣或招標十二幅土地,其中九幅為住宅用地,預計可供應合共約2,650個單位;另外三幅為商業/商貿及酒店用地。

競投利港府 為土地定價

上一財政年度政府主動賣地總數為三幅,這十二幅土地已遠遠超越此數。很明顯地政府已變得更積極主動賣地。

政府在上一年度恢復主動賣地,與勾地機制雙軌並行。值得注意的是,勾地機制在1999年剛推出時也是與定期賣地雙軌並行,然後在2004年完全取代定期賣地。現在政府走回頭路,回到1999年。

當然,走回頭路並不一定代表走得不對。問題是在恢復主動賣地之餘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我相信是有的,在此提出一個建議以供討論。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何土地往往以競投方式出售。主要原因是樓市供求複雜幻變,賣家很難掌握全面資訊,單方面定價。競投為賣家提供一個很有效的定價方法。明白這一點後,便不難明白為何勾地機制比主動賣地優勝。

如果賣家沒有足夠資訊定價,那在競投開始之前,她亦很難確定到底有沒有買家。通常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賣家可以隨時收回物件,損失不大。

政府無補償 「有地無人勾」

雖然香港政府面對的是同一樣的問題,但土地競投是樓市的焦點,受到傳媒廣泛報道。萬一競投吸引不到買家,政府被迫收回土地,勢必成為負面消息,對樓市,甚至是股市,有一定的影響。政府是不可以掉以輕心的。

據我所知,勾地機制是香港獨創的,目的是解決以上問題(請有識之士多加指教)。簡單地說,勾地機制是在競投前加上一個包銷要求。發展商成功勾地其實是滿足到政府的包銷要求,那政府便不怕被迫收回土地。這倒是一個聰明的設計。

這設計卻有一個缺點。政府的包銷要求是單方面的,從不作出補償。難怪發展商不願意為政府包銷土地,即勾地意慾不高。這便可以解釋到「有地冇人勾,勾開有人爭」的怪現象。

這也可以解釋到為何政府的多項優化措施成效不大,因為它們都沒有針對以上缺點。

公開勾地價 優化勾地補償

要針對以上缺點,我建議政府應列出包銷要求(即公開勾地價);且作出補償,讓發展商就補償額叫價。如叫價低於政府的補償額底價,土地即被勾出,之後便如現時一樣,安排公開拍賣,價高者得(但要高於政府的賣地底價)。

要強調的是,我的建議只要求政府公開勾地價,賣地底價是不應被公開的。我相信不公開底價可以防止發展商串謀投地,壓低地價。(同一道理,政府的補償額底價亦應是不公開的。)

說回恢復主動賣地。這回頭路是走錯了,因為主動賣地並沒有包銷保證,政府要冒上流拍風險。

我希望政府能及早糾正錯誤,不再繼續主動賣地;並針對勾地機制無償包銷的缺點,完善這個香港原創的制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